最近釣魚心得 (劉晉奇. 2012.5.13.)
這些日子一直往瑞芳的基隆河跑,無疑是想讓自己盡快恢復溪釣的手感。漁獲量時多時少,都是寶貴的經驗累積,然而釣魚手感恢復了嗎?還不夠!
寒流、下雨、大風、滾滾黃水 … 什麼惡劣的狀況都被我遇到了,但仍然固執地走到溪邊,豎起釣竿且拋下魚餌,期盼好運降臨且魚兒大咬。不過,只要氣候和水文狀況一變差,漁獲量就是一個慘字,哪有好運降臨!滾滾黃水最糟糕,大雨讓溪水一變濁,魚都不知跑哪去了?!
若純粹是釣遊紓壓,可以下竿便是好,有魚上勾便是好,只求不槓龜。
基隆河很長,各地魚況不一。同樣的釣場,不同天去釣,第一次15尾,第二次5尾,第三次1尾,這到底是啥米情形?實在摸不著頭緒。想不起十幾二十年前有沒有同樣的經驗教訓,因為我的古老記憶裡全是豐收的畫面。我還發現一個很怪的現象,在基隆河某些地點,岸邊看不到半隻小魚苗,讓人覺得死氣沉沉的。還好,某些地方岸邊可以看到很多小魚苗,一整個很有活力的感覺,溪流本來就該如此。
若只釣到一兩條魚或槓龜,究竟是魚被釣光了?還是有魚卻不咬餌?還是自己釣技爛?當然,要把最後一點當成原因,釣技才會進步。
現實上,除了深山溪流或不為人知的釣場之外,一般的溪河在假日必定有一堆人在釣魚,就算是上班日也是有人在釣的。說實在的,釣場這樣被操練消耗,魚會很多、會大咬才怪。當然我們可以用阿Q式的想法:由於魚不多或魚很精,我們必須想盡方法騙魚上勾,如此釣魚才具有挑戰性!要是水裡的魚兒爆滿,隨便釣隨便中魚,那樣釣魚便沒意思 …
若看到水裡有魚卻不咬餌,原因可能是氣候問題,或是魚本身的問題。總之,只要有魚在水中遊,就有希望把牠釣起,而魚是否上勾,則看各人技術高低。但如果是魚被清光了,便只能望著浮標空嘆。
撇開路亞擬餌和直感釣法不談,若要釣好魚,有兩個首要重點:魚餌和浮標。我個人認為魚餌的重要性遠大於浮標,因為只要餌好吃,眾魚來捧場,就算浮標調得不夠精密,照樣明顯下沉讓你中魚。
曾有這樣的經驗:使用吐司麵包當魚餌,搞了一個小時沒魚訊,換成糊餌後馬上釣起十幾條溪哥。會用吐司釣,主要是為了要釣石斑(台灣石賓),但該釣場可能剛好沒有石斑路過捧場,而水下的溪哥群對吐司又沒興趣,所以浮標便一直呆呆的空無反應。若當時我沒換上糊餌下竿,後果可能就是槓龜,也會誤以為水下的魚全被釣光了。其實溪哥也會咬吐司,但你不能保證在各個時間地點溪哥都會捧場,所以,野外釣場的狀況很多,多準備幾種魚餌來因應是必要的。
魚餌可用「非活餌」和「活餌」,前者如粉餌、吐司、地瓜、麥片、香精等,後者如蛆、蚯蚓、水生昆蟲等。粉餌包括香餌和腥餌,香餌有鯽魚餌、糊餌、紅餌、地瓜粉、花生粉、蛋奶粉、各類香料粉,腥餌則以蝦粉、腥味粉為主。而著名的粉餌「萬能餌」,則可用來與香餌或腥餌混搭,以調整黏稠度。另有針對素食魚類(吳郭魚、福壽魚)設計的藻粉,這可以算是香粉嗎?或許是吧。
此外,誘餌亦是重點,灑誘餌的目的是引誘魚群集中,提高魚兒捧場上勾的機率。
因為野外釣場狀況多,最好的做法是準備好所有類型的餌,帶到釣場後視狀況使用。但是活餌讓人感覺有點不衛生(尤其是蛆和蚯蚓),而腥餌會讓滿手都是蝦味,所以我個人就不喜歡使用以上兩種餌。然而,刻意排除某些魚餌不用,就必須承擔漁獲變差的風險,這是十分矛盾的。
看著水族箱裡的石斑、溪哥、馬口魚、竹篙頭,牠們高興吃著飼料,而且有長大,這讓我認為腥餌效果會比香餌好,理由是飼料含有很重的蝦味和魚腥味。看來我不能再排斥腥餌了,下次出征必定試試南極蝦粉的效果。其實n年前在台南虎頭埤釣魚時,當時經常使用腥餌,釣上的魚以苦槽仔和吳郭魚為主。記憶中,我好像未曾將腥餌用於溪釣。
未來要努力專研魚餌,這是必須做的功課。
關於浮標和釣組,我技術並不高明,所用的工具就是基本的母線、子線、袖型勾、秋田狐勾、浮標、咬鉛丸、鉛片、8字環、別針。
常識告訴我們,溪釣時常需要涉水,以因應溪流地形,且順利將魚餌拋到標點。回想年輕時期,有一次在三峽大豹溪下游的彎潭,我涉水而釣,腰部以下全浸水,溪水很涼是沒錯,但這樣實在很危險。不過我現在都不涉水了,連鞋子都不浸水,盡量保持身體乾燥,覺得這樣比較輕鬆。釣魚就是要輕鬆自在啊,若能坐在大石頭上釣魚,那就更加悠閒了,配上一杯 City Cafe 更好。
重拾釣竿後,我發現如今的釣魚心境,和年輕時期有很大的不同。年輕時總是為了釣況差或漁獲差而動怒沮喪,如今年紀大了些,不再那麼在乎釣起多少魚,漁獲多當然最高興,但漁獲少照樣快樂開著車回家。
一個人還是需要休閒活動的,尤其是接近野外自然,而釣魚總是可以讓我忘掉很多傷心事與煩雜事。當然,持續專研釣技是一定要的,自己本身釣技就普普而已,若要達到釣魚高手的那種手感,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 一個人坐在這種乾燥的大石頭上釣魚, 是最快樂的!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