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日
國姓爺驅逐荷蘭人的那段歷史(一)
國姓爺驅逐荷蘭人的那段歷史(一) (劉晉奇. 2011. 4.7.)
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都知道國姓爺鄭成功的故事,知識來源可能是教科書、故事書、歷史讀物、正史、網路資料等。基於業餘興趣,我手邊收集了不少這方面的書籍與資料,東西讀多了,總會有一些心得,所以便寫篇文章,整理一下自己感興趣的這個歷史片段。
一、南明時期
明崇禎17年3月19日(陽曆1644年4月25日),大明崇禎皇帝於北京紫禁城內的煤山自殺,隨後,起兵反明的李自成軍隊進入北京城。後來清軍在吳三桂的幫助下,開入山海關,最後趕走了李自成,且定都北京。此時的明朝雖已丟了半個江山,不過南方的明朝勢力仍在。幾個月後,明朝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年號改為弘光,史學家稱的「南明」由此開始。
南明時期和清初順治時期是重疊的。南明是由1644年開始,於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殺害後結束。南明共出現過四個皇帝:弘光帝、隆武帝、紹武帝、永曆帝 (註1,2),其中,在福建福州登基的隆武帝朱聿鍵,曾經賜姓「朱」和名「成功」給其朝廷大官鄭芝龍之子鄭森,於是後世史書便稱呼鄭森為「鄭成功」、「朱成功」或「國姓爺」。
二、鄭成功的抗清
鄭芝龍,為鄭成功之父,字飛黃,小名一官,於明朝末年在顏思齊手下當海盜,後來顏思齊死,鄭芝龍遂成為海盜領袖。明崇禎初年,鄭芝龍受明朝招撫,官階當到總兵。清順治2年(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建福州登基為皇帝(隆武帝),便由鄭芝龍和黃道周等人所支持。1646年,隆武朝廷垮台,鄭芝龍向清朝投降,後來被押至北京軟禁,多年後被處斬。
鄭芝龍在計畫投降清朝的時候,曾希望鄭成功與他一起投降,但鄭成功泣諫曰:「父教子忠,不聞以貳,且北朝何信之有?」(註3,4)
鄭成功在1646年下決心自己組織軍隊抗清。清代鄭亦鄒的著作《鄭成功傳》記載其過程如下 (註5):
「成功雖遇主列爵,實未嘗一日與兵枋,意氣狀貌,猶儒書也。既力諫不從,又痛母死非命,迺悲歌慷慨謀起師。攜所著儒巾、襴衫,赴文廟焚之,四拜先師,仰天曰:『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僅謝儒服,唯先師昭鑒之。』高揖而去。禡旗紮族,聲淚俱并。與所善陳輝、張進、施琅、施顯、陳霸、洪旭等願從者九十餘人,乘二巨艦斷纜行,收兵南澳,得數千人,文移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
1649年,鄭成功將浯洲(金門)和廈門兩島併入其勢力,收編鄭聯和鄭彩的軍隊。
在鄭成功的抗清軍事行動中,以順治16年(1659年)的南京之役最為有名,該戰役差一點就可取下南京,但因鄭成功之輕敵,且未聽從部將甘輝之建議而兵敗,而甘輝在此役陣亡。
鄭成功自己說過:「吾早從甘輝之言,不及此!」(註6) 而1659年南京之役的失敗,帶給鄭軍莫大的損傷,這可能是導致鄭成功決定攻取台灣的原因之一。
1660年,退守至福建沿海的鄭軍,與清軍之間仍有海戰,而鄭軍仍占上風。清朝方面是由內大臣達素,在福建統籌攻打鄭軍之事宜。根據學者Struve的說法,此時鄭成功的艦隊主力仍有兩千餘艘船隻 (註7)。
[註解] :
(註1) L. Struve,《南明史:1644 - 166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註2) 有些史學家並不把紹武列為南明之一朝。參見:毛一波,《南明史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註3) (清) 鄭亦鄒,《鄭成功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註4) 「貳」是對皇帝有二心或背叛之意。「北朝」是指清朝。
(註5) 同註3。
(註6) 同註3。
(註7) 同註1。
(待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