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1日

關於《蘭亭序》



關於《蘭亭序》      (劉晉奇.  2010. 1.16.)


1. 楔子

《蘭亭序》亦名《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西元353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寫下的。當時的情境是這樣的:王羲之和太原孫綽、廣漢王彬之、陳郡謝安等名士,以及他的兒子凝之、徽之等一共41人,會聚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之蘭亭,舉行修禊之事(到水邊薰香沐浴以消除不祥),當天很多人都作了詩,王羲之因此作了序言,說明當時盛況與心境 [1]。

我會注意到《蘭亭序》,是因為兩年多前的唐朝古裝電視劇,還有聽到方文山和周杰倫的歌曲。在翻閱手邊的《古文觀止》時,竟發現我在高一就讀過書裡頭的《蘭亭集序》了,而且還在文章旁寫了些字,但是,現在卻對此事毫無印象,可見當時我多麼痛恨文言文。現在沒有考大學的壓力了,讀起古文來,當然另有一番輕鬆的心境。

前陣子逛書店和故宮,購得幾本王羲之的作品集,一時興起,收集了一些《蘭亭序》的資料,於是彙整了這篇「讀書報告」。


2. 《蘭亭序》原文與白話譯文

原文如下 [1-3]: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白話譯文如下 [4]: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這一年的三月初三,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修禊之事,到水邊薰香沐浴以消除不祥。各方的名流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老的。這裡有險峻的高山和連綿的山嶺,還有茂密的樹林和修長的竹子,又有清水激流,在蘭亭左右輝映環繞。把外面的流水引入彎曲的小溪,人們依次坐在水邊,溪水上的酒杯漂流到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雖然沒有熱鬧的管弦樂曲,但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暢快地抒發內心的情感。

這一天,天空晴朗,空氣清新,和風舒暢。抬頭仰望天地的廣闊,低頭察看萬物的繁多,像這樣放眼觀賞,胸懷舒展,盡情地享受目睹耳聞的樂趣,真是高興啊!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抬眼與低頭間,一生很快就消盡了。有的人向知己傾吐心聲,與友人在室內暢談;有的人對景物寄托情懷,無拘無束地放縱自身。雖然人們的愛好千差萬別,有的人喜愛安靜,有的人浮躁好動,但當他們遇到歡欣的事情,一時感到自得,就會心滿意足,竟不知年老即將到來。等到對人生所得事物感到厭倦後,他們的心思會隨著人事變遷而改變,也就生出許多感慨。以往歡欣的情景,轉眼之間,已成過去,這不能不激起心中的感觸。何況生命長短是聽憑自然,最終都要滅亡。古人說:「生與死畢竟是大事啊。」怎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古人對人生短暫發生的嘆息,便如符契相合一樣,具有同感,面對那些文章,沒有一次是不感到悲傷的,可是也說不出這是為什麼。我原本就認為把死和生等同起來是荒誕的看法,把長壽與短命等同起來亦是虛妄的觀點。後人看今人,就像今人看古人一樣,真是太可悲了!所以一一記述與會之人,逐篇記錄下他們的詩作。雖然時代和世事變遷,但都是為了抒發情感,古往今來的興致是一樣的。後世讀者,也會由這些詩文引發一番感慨的。


3. 《蘭亭序》真跡與唐太宗李世民

唐代劉餗所著的《隋唐嘉話》,記錄了下文 [5,6]:

王右軍蘭亭序,梁亂出在外,陳天嘉中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獻之宣帝。隋平陳日,或以獻晉王,王不之寶。後僧果從帝借搨。及登極,竟未從索。果師死後,弟子僧辯得之。太宗為秦王日,見搨本驚喜,乃貴價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師處,使蕭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搨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

上文大意是,王右軍(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因戰亂而流離,輾轉經歷了幾個主人。《蘭亭序》在晉王(後來的隋揚帝)手中時借給僧果臨摹,最後隋揚帝竟忘了要回來,僧果死後,則由僧辯(此人就是辯才和尚)得到《蘭亭序》。唐太宗在當秦王的時候,努力搜尋《蘭亭序》,出高價也找不到,最後知道《蘭亭序》在辯才和尚那裡,便派蕭翊到越州向辯才求得《蘭亭序》,於武德四年收入秦王府。太宗於貞觀十年,命人臨摹十本《蘭亭序》送給大臣。太宗死後,大臣褚遂良奏言:「《蘭亭序》為先帝看重,不可留下。」於是將《蘭亭序》陪葬於唐太宗的昭陵。

關於唐太宗和《蘭亭序》,流傳較廣的故事並非如上文單純。一般我們聽到的,是唐太宗派蕭翼到辯才和尚那裡,去「智取」或是「騙」到《蘭亭序》。例如,宋朝桑世昌的《蘭亭考》記載節錄如下 [7]:

蘭亭者 …… 右軍亦自愛重,留付子孫傳掌,至七代孫智永,即右軍第五子徽之之後,俗號永禪師 …… 其遺書付弟子辯才 …… 。至貞觀中,太宗銳意學二王書,訪募真蹟備盡,唯蘭亭未獲。尋知在辯才處,凡三召之,恩賚優洽,方便善誘,確稱往日侍奉先師,實嘗獲見,洊經喪亂,墜失不知所在,竟靳固不出。上謂 …… 若得一智略之士,以計取之,庶幾必獲。…… 上遂召翼(蕭翼),翼曰:若公然遣往,義無得理,臣請私行,又須得二王雜帖三數通。上悉依給。翼遂微服至洛潭,隨商舶至越,黃衫寬褒,得山東書生之體。抵寺之夕,閱壁閒畫,過辯才所居 …… 幸遂一見,語意投合,延室內,即共圍棋撫琴 …… 因談及翰墨,翼曰:家世皆習二王楷法,自幼耽玩,今亦有數帖自隨。才欣然謂約曰:詰旦可攜來。翼如期而往,出其帖示之,才熟識,且曰:是則是矣,然未佳善也,貧道有蘭亭真墨蹟,頗亦殊常。翼曰:數經亂離,真蹟豈復在?必是響榻者耳。才曰:先師圓寂之際,手手受付,端有源緒,那得參差。次日,乃於梁檻內出以示翼,翼故駮暇指纇曰:果響榻書也。紛競不已,自爾更不復藏 …… 自是翼往還既密,與其徒略無疑閒,未幾辯才赴靈氾橋南嚴遷家齋,翼遂私來,謂其徒曰,偶遺帛子在案,童子即為開門,翼因就取蘭亭及御府所借帖,徑赴永安驛 ……

上文大意是,《蘭亭序》真跡傳到了辯才和尚手中,被唐太宗探聽到了,以獎賞利誘辯才交出《蘭亭序》,但辯才和尚卻辯稱因戰亂而不知《蘭亭序》去向。唐太宗無可奈何,在大臣的推薦下,便派蕭翼前往智取,於是蕭翼偽裝成書生,帶著唐太宗出借的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書帖真跡,前往辯才的寺廟。蕭翼和辯才語意投合,混熟了後,蕭翼拿出二王書帖共賞,辯才一高興就說了:「貧道有蘭亭真墨蹟。」這時便「露餡」了。妙的是蕭翼看到蘭亭真跡,還硬凹說:「果然是仿造的摹本。」兩人為此「花」了半天。自此,蕭翼跟辯才及其徒弟熟識,等到有天辯才外出,機會來了,蕭翼便到寺廟取走《蘭亭序》真跡,還不忘把唐太宗出借的二王真跡一起帶回。

上面故事還有後續,最後蕭翼找了辯才和尚,跟他表明真實身份,辯才聽了馬上昏倒。而唐太宗拿到了《蘭亭序》真跡,十分高興,也不追究辯才先前的欺君,賞賜許多物品給辯才。不過,辯才和尚因此事而「驚悸成疾,歲餘迺卒」。

上述《蘭亭考》的故事,是取自唐代何延之的《蘭亭始末記》[8],或稱《蘭亭記》。

《隋唐嘉話》和《蘭亭考》兩者,對於唐太宗得到《蘭亭序》的記載,其人物、年代和故事均有差異。誰是對的呢?


4. 現存《蘭亭序》墨跡已非王羲之真跡

《隋唐嘉話》說:「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此外,《蘭亭始末記》記載 [8]:「… 臨崩,謂高宗曰: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耶?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聽命。太宗曰: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所以,王羲之的《蘭亭序》書法真跡,應已進了唐太宗死後埋葬的昭陵。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蘭亭序》真跡可能被唐高宗暗中收藏,最後進了他的乾陵 [9]。

總之,現存的王羲之書帖,都是其他人做的「臨摹本」,真跡都沒留下,《蘭亭序》也是。所謂「臨」,就是邊看邊模仿,照著原本仿寫出一份;所謂「摹」,則是用半透明的紙放在原本上,以毛筆勾勒出原跡再填滿。以複製程度來看,後者當然比較強。而上述古文中的「榻」,或作「搨」,意思同「拓」或「摹」。

《蘭亭始末記》記載 [8]:「帝命供奉榻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拓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可見唐太宗在喜愛《蘭亭序》真跡的同時,也不忘與人共享,命令四位榻書人「copy」了多份,賜給王公貴族與大臣。這一「copy」下來,又輾轉被後世眾人臨摹,《蘭亭序》的臨摹版本就多了,文獻[10]由《蘭亭考》的資料中,發現共有150餘種版本。

現存檯面上的《蘭亭序》臨摹本,較有名的如下 [11-13]:
(1) 唐.馮承素摹本,被稱為神龍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圖連結)
(2) 唐.虞世南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3) 唐.褚遂良臨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4) 宋.定武蘭亭真本,石刻拓本,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
(5) 唐.褚遂良臨本之黃絹本蘭亭,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 


唐.馮承素《蘭亭序》摹本  (圖連結自 wiki)



5. 《蘭亭序》文章真偽的質疑

歷史上一直有人提出對《蘭亭序》文章真偽的質疑。在1965年,中國大陸學者郭沫若撰文認為《蘭亭序》文章過於悲觀,非王羲之所作,且由《蘭亭序》摹本的字體,對照當時剛出土的東晉墓誌銘,認為《蘭亭序》這種行楷字體在東晉尚未出現,進而認為《蘭亭序》可能是由智永和尚所作 [9,13]。當然,這引發了一場學術論戰。

文獻[9]提到了支持《蘭亭序》為真之新事證:根據1998年中國的新華社報導,在南京出土的東晉高崧墓,發現字體為楷書之墓誌銘,另有30件同時期墓碑含有隸楷和行楷。這說明東晉時期有多種字體並存。

蘭亭之事,雖有人質疑,但普遍的看法是《蘭亭序》為真。


6. 後記

在文獻[12]中,這句寫得很好:「王羲之蘭亭序真蹟雖已不存,不過卻因唐太宗好事而製作許多逼真的摹本,使得後世形成一個龐大的蘭亭系統。」

《蘭亭序》是王羲之於西元353年寫下的,距唐太宗貞觀10年(西元636年)有兩百八十多年,距今也有一千六百多年。經過歷代戰亂、人禍或天災,文物要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只能說幸好唐太宗命人複製了多份,我們今天才能欣賞到《蘭亭序》字跡與其「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7. 參考文獻

[1]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周亞平註譯,大行出版社,台灣台南,1986。
[2]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收錄於古文觀止。 
[3] (唐)馮承素,蘭亭序摹本(神龍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4] 徐傳法編著,蘭亭集序。千古絕唱系列書籍,重慶出版社,中國重慶,2009。
[5] (唐)劉餗,隋唐嘉話。中華書局,中國北京,1997。
[6] 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江蘇教育出版社,中國南京,2009。
[7] (宋)桑世昌,蘭亭考。收錄於楊家駱編之法帖考,世界書局,台灣台北,1988。
[8] (唐)何延之,蘭亭始末記。收錄於全唐文。另可見於維基文庫之蘭亭始末記 (連結)。
[9] 王兆麟,蘭亭序真跡之謎。老年教育,2003年12月。
[10] 王照宇、崔蘭珍,蘭亭考中的蘭亭序版本述略。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9卷1期,2009。
[11] 施安昌主編,晉唐五代書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北京),商務印書館,香港,2001。
[12] 何傳馨、何炎泉、陳韻如編,晉唐書法名蹟。國立故宮博物院,台灣台北,2009。
[13] 白砥,王羲之書法解析。西泠印社出版社,中國杭州,2005。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