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1日

19 世紀安平港的竹筏



19 世紀安平港的竹筏      (劉晉奇.  2010.9.1.)


根據清代蔣師轍的《臺游日記》卷一(台灣銀行發行,1957年),記錄了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陰曆三月二十四日之事如下:

「… 日脯,抵台南四草湖泊焉。 … 湖距安平港尚十數里。近港水深才三、四尺,潮至亦僅僅五尺許耳,巨舟不前,須易小艇或竹簰乃達。 … 安平僕隸以竹簰至,謂較穩適。察其狀,廣可五尺,長約三之一,人濯於前,後置木桶以居乘者。」

上文的竹簰就是竹筏。「簰」字,《臺游日記》原文並非此字,原字為將「簰」字內的「片」改以「水」,因電腦打不出字來,故以「簰」代替。而「簰」字也是筏的意思。

此外,密西根大學博物學家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在其著作《福爾摩沙及其住民》(林弘宣譯,前衛出版社,2009),亦描寫了安平港的竹筏,時間是1873年10月:

「… 我們在安平小島外約半英里處下錨,停靠在幾艘大型戎克船之間。安平島是一塊沙洲,頂端有荷蘭人建造的古堡遺跡,高出海面約四、五十英尺, … 不久,有一艘大竹筏出來接我們,中央船桅旁有個大桶子,我就提著行李坐在裡面。此時海浪很大,海水沖上木筏,把竹筏上打赤膊的水手們全都淋濕了,但我在大桶子內仍能保持乾燥。之後,船桅上升起了一面大帆,水手們用力拉起槳,我們這艘笨重的竹筏便迅速地前進。我們很快地穿過小沙洲,進入了港口,那裡已經停靠了很多較小型的漢人竹筏。… 」

由上述清朝和西洋的文獻,我們可以大概想像出當時台南安平的概況,和當時安平人使用的竹筏。文獻中值得注意的是竹筏上有個大木桶,是用來提供給乘客坐的。這類木桶的用法十分實用,若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則十分有趣。

很幸運的是,在一些西洋文獻中,可以找到這種大木桶竹筏的圖片。例如在 The Reed Institute 的 Formosa 資料庫中,有三張圖片如下:

(1) From: "Catamaran, Formosa." 1875. Bax, 1875, p. 35.




(2) From: "Catamaran ou radeau en usage sur les cotes." 1893. Imbault-Huart, C. L'i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Paris: Ernest Leroux, 1893, p. 274.




(3) From: "Surf-raft on the coast."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Vol 85, No. 2368 (6 September 1884):229. From Thomson photo.




此外,我們由日治時代關於安平的一些明信片與照片,也可以看到這種大木桶竹筏,例如在國家圖書館的「臺灣記憶」網站,就有下列圖片:

圖片A連結,  
圖片B連結,  
圖片C連結,  
圖片D連結.  

至於這種大木桶竹筏是何時絕跡的?就必須再進一步尋找資料,才能得到答案了。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