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4日

三種溪哥雄魚的外觀比較



三種溪哥雄魚的外觀比較     (劉晉奇. 2012. 8.26.)


根據「台灣魚類資料庫」,平頜鱲(Zacco platypus)與長鰭馬口鱲(Opsariichthys evolans)兩者之幼魚和雌魚不易靠外觀分辨,但兩者成熟雄魚(紅貓)可由以下特點來區分:
(1) 平頜鱲胸鰭末端不及腹鰭起點;長鰭馬口鱲胸鰭末端達腹鰭起點之後。
(2) 平頜鱲體側橫帶通常融合成塊狀斑,橫帶條數不易計數;長鰭馬口鱲體側橫帶明顯區分為 11-14條。
(3) 平頜鱲雄魚之部分追星基部融合而連成一線 (棒狀追星)。

下列照片為我的水族箱裡的三種溪哥,均釣自瑞芳基隆河。








比較平頜鱲與長鰭馬口鱲兩者雄魚的照片,最明顯的不同處就是斑紋,再來就是平頜鱲雄魚鰓蓋旁的白色棒狀追星。在平頜鱲照片中,上下兩圖是水族箱裡的同一條魚,拍攝時間不同,上圖魚齡較幼,下圖則為成熟,可能是因魚未被日光照射,下圖雄魚的棒狀追星不像野外的魚那樣又粗又白(參閱這個 日本網站)。此外,觀察粗首馬口鱲(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的斑紋,會發現其斑紋較細且數目多,明顯與平頜鱲與長鰭馬口鱲不同。

照片中的最後一張,我推測是平頜鱲雌魚。這照片的魚嘴較尖,體側斑紋融合成塊狀斑,但斑紋很不明顯,乍看之下會覺得沒有斑紋。據說釣友口中的「尖嘴溪哥」即平頜鱲,這雌魚照片就很符合「尖嘴」的特徵,可是平頜鱲雄魚(紅貓)外觀根本就不是尖嘴啊?因此,根據「尖嘴與否」來辨識平頜鱲是不合適的。

另外亦需注意,粗首馬口鱲因個體變異,有分「大頭型」和「小頭型」,後者過去常被誤認為「台灣產丹氏鱲」。關於粗首馬口鱲的個體變異,在陳義雄教授與張詠青醫師所著之《臺灣淡水魚類原色圖鑑 第一卷 鯉形目》一書中有完整的照片與說明。

其他溪哥資料,請參閱本網站下列幾篇文章:
(1) 溪哥照片  
(2) 台灣溪哥分類的變更
(3) 台灣溪哥分類的變更(續)
(4) 台灣有「丹氏鱲」這種溪哥嗎?
(5) 台灣有「丹氏鱲」這種溪哥嗎?(續)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