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

選課與就業力



選課與就業力      (劉晉奇,  2009. 6. 6.)


「學生在學校有了深厚的基本功,到了外頭就業且學習新東西,就可以很快進入狀況。」 —  這是我個人的經驗與看法。

學校的課程,就是「就業力」的核心。除非學生畢業後要更換跑道。

以機械系為例,必修課是眾多教師認定的基礎課程,每個學生都要學習,以培養基本的邏輯思考、數理能力與機械加工技術。選修課則是依據業界趨勢與各界意見而開設,讓學生依志向選修。

對於機械系畢業生來說,其就業領域是相當廣的,主要包括了機械產業與電子產業,若依性質再細分下去,則包括了機械設備、機械零件、汽車、機車、軌道車輛、工具機、模具、鋼鐵、電廠、半導體、電腦產品、家電產品、電子零件…。而一個機械系開的選修課,能涵蓋所有的機械產業與電子產業嗎?答案是不可能的。當然,學校老師會根據其專長,盡可能依據業界趨勢來開設選修課。

學生的就業力,可以由選修課來決定。要確定未來想走的路,最方便的方式是去人力銀行網站 (如 104 或 1111) 逛逛,各種工作徵才都會列出求職者的條件限制,由此可知該工作需要用到那些專長。於是,該選修什麼課? 答案就有了。此外,亦可請教有業界經驗的師長,探聽消息。

接著進行選修課的規畫。選課的方法有下列幾種方式:
(1) 本系選修
(2) 跨系選修
(3) 跨校選修
(4) 旁聽
(5) 參加學程

前面說過,機械系的選修課無法涵蓋所有的產業,所以,對於本系未開的課,學生可跨系選修或跨校選修,或旁聽亦可。而「學程」則算是一種「套餐」,若參加學程就要選修一連串的課程,通常是校內跨系選修,例如本校工程學院的「精密機電與智慧生活科技應用」學程 (參閱:學程資訊),或是機械系近兩年辦的「啟動產業人力扎根計畫課程」。

在學校裡所學的都是基本功,很難一到業界就馬上順利工作,除非是特殊的建教合作。

以我待過的家電廠為例,洗衣機「機構工程師」的「機構設計」工作 (業界對於機構設計的定義請見:此文),需要以下的課程知識:
(1) 微積分、工程數學。(數學為理工學問的基礎)
(2) 靜力學、動力學、材料力學、機構學、機械元件設計、機械材料、機械製造、
      機械振動學、機械加工實務、精密量測技術、流體力學。
(3) 機械製圖、電腦輔助設計繪圖(即CAD, 如AutoCAD, Pro/ENGINEER, SolidWorks等)、
      電腦輔助工程分析(即CAE,  如ANSYS等)。
(4) 產品設計、模具設計、工具設計、塑膠模流分析、電機學、電子學。
(5) 工業管理、品質管制。

若同學未來想要從事家電、洗衣機或其他產品的機構設計,可參考上面的課程。



[上圖.  單槽洗衣機內槽的力平衡計算, 目標是算出彈簧受力, 以選用適當的壓縮彈簧.]

[上圖.  洗衣機變速機構的行星齒輪系. 必須算出齒輪的彎曲應力與接觸應力, 以評估齒輪強度.]


上述的課程並沒有「洗衣機設計」這門課,而台灣任何機械系的選修課,大概也沒有人開過「家電產品設計」或「洗衣機設計」這種課吧!由於我的業界工作經歷,我當然可以開一門「洗衣機設計」這種課程,可是,能湊滿學生10人來開設選修課嗎?可能有困難。因此,科系和教師會把視野放大,開設「產品設計」這類課程,內容就可以涵蓋機械、車輛、家電、3C、家具、生活用品等等,這樣的課程內容不會太狹隘,修課人數也會較多。關於產品設計這類課程,如本系車輛組大四的「車輛產品開發與設計管理」和「電腦輔助快速原型製造」。

家電或3C產品「機構工程師」的經驗值非常重要,經驗累積越多就越強,跳槽的身價就越高。經驗值在學校是學不到的,一定要透過工作經歷來累積。然而,在學校學過的東西,可以幫你快速理解工作問題,且快速累積經驗值。



[上圖.  在 104人力銀行 的首頁, 以"機構"為關鍵字, 可找到很多機構工程師之徵才說明.]


實際上,我遇過很多機構工程師,他們在設計產品的結構或機構外形時,是不經計算的,也就是不使用材料力學、機構學、機械元件設計公式,也不用CAE。雖然使用試誤法(trial-and-errors)配合經驗法則與測試結果,仍可以達到產品設計的規格,但我認為使用試誤法實在不是個好方法,因為試誤法完全沒有物理計算根據。然而,對於一些較精密且高價的產品,使用材料力學、機構學、機械元件設計公式去計算,就成為必要的嚴謹工作,甚至一定要使用CAE或有限元素分析。

我以前在家電廠工作時,拆裝且測試過許多日本原裝的洗衣機,對於它那種精密度與強度,我只有一個結論:它是透過一群工程師的嚴密計算,與嚴謹的工廠管理,所設計製造出來的東西。

以上我要傳達的一個觀念,就是「學以致用」。對於各類產品,若要設計足夠的強度與精確的運動,一定要去計算,包括使用手算與CAE。而這些計算知識,大部分是由學校教育的必選修課程來提供。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