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專訪東京大學佛教學教授:日本是一個佛教國家」
*原文出處: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31588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32205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5/05/blog-post_0.html
*文章內容重點:
- 神社本身是後來受到佛教寺院的影響才形成的,但也保留了神道教自身的特點——神社中不供奉實體的神像,只是有時放一面鏡子或者什麼都不供。這是與供奉佛菩薩之實體造像的佛教寺院的一大區別。
-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即使不是基督徒也喜歡去教堂舉辦婚禮,也有不少人選擇傳統的形式在神社舉行。
- 人之為人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儀式——喪儀葬禮——還是延續了固有的傳統,一般都在佛教寺院進行。單從這個角度講,和大多數日本人的生命最直接相關的是佛教,而不是神道教,也不是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 德川幕府更是利用了佛教來排擠規模越來越大的基督教,其中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利用寺院來管理民眾,德川幕府開始在每個村子修建佛教寺院,通過控制這些寺院來控制民眾。這是我們現在看到日本全國各地有如此多寺院的一個重要原因。每個人都屬於特定的寺院,只要把祖先的牌位安放在寺院,寺院就可以開具證明說這個人不是基督徒而是佛教徒等等。寺院還負責保管信徒家(檀家)的 “過去賬”(鬼錄家譜),發放通行證、結婚證等文書證件。這就是一般所說的 “寺檀制度” 或 “檀家制度”。
- 明治政府強調天皇的中心地位,宣揚國家神道,發起了 “廢佛毀釋” 的運動,很多佛教寺院遭到破壞,但同時也激起了佛教界強烈的危機意識,促成了各大宗派的積極改革,實際結果是促進了日本佛教的新發展。
- 1890年,明治政府在制定憲法的同時也制定了舊民法,其中的“家督相續”規定戶主由長子繼承,同時允許一般民眾使用姓氏,這樣就確立了 “家制度” ——世代相傳的家族。這一規定極大地鞏固了佛教寺院的 “檀家制度” ,確保了民眾對所屬寺院的責任義務是代代相傳的。
- 明治政府還 “允許”(某種意義上是“強迫”) 僧人 “肉食妻帶”,也就是佛教僧侶可以吃肉、娶妻,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 “和尚”、“出家人” 了。
- 尤其是那些規模較小,幾乎完全依存于 “檀家制度” 和法事法務的村落寺院,近十幾年來衰落得相當嚴重。當然,對像東京的淺草寺、京都的金閣寺和銀閣寺這樣旅遊收入很高的大寺院來說,不存在這種危機,因為他們早就不再以 “檀家” 為生了。
- 佛教學界引發了一場 “大乘佛教” 是否為 “(釋迦牟尼)佛說” 的爭論,並且成為明治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話題。
- 比較遺憾的是,近幾十年來日本的漢文教育水準不斷下降,如漢文已經不再列入高中必修課程,也不再是大學入學考試的必考科目。
- 漢文和藏文是最主要的兩大佛教語言,保留的文獻最多,而且很多漢譯佛典都要早于現存梵文本。
- 日本很多大學都有一個非常好的傳統—— “學習會”(日語:勉強會)。這是高年級學生組織學習小組,定時定點,帶領低年級學生閱讀並討論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是同學之間的 “教學相長”。
- 我覺得學習動機對一個人的專業選擇來說最為重要。
- 作為學者,應該努力想辦法解決現代人讀不懂經典的問題,不要讓佛教越來越脫離社會與普通民眾。為此可以做的一項基本工作就是,用現代的語言清晰地解釋這些已經遠離人們生活的詞彙和表述。
- 現代日本的僧侶與中國的和尚完全不同,雖然也承擔著宗教職能,但明治以來 “肉食妻帶”,已經與居士甚至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了。
- 每個學者都有自己對佛教、人生、世界的體會與認識,可以稱為自己的想法或哲學。
- 作為學者,不僅要努力從事自己個人的學術研究工作,也要盡可能推動這門學科在學界和社會的良好發展,使之長久,這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