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2日

宇治萬福寺、四天王、十八羅漢



宇治萬福寺、四天王、十八羅漢       (劉晉奇. 2015.7.22.)


位於日本京都府宇治市的黄檗宗大本山萬福寺,是由明朝末年東渡日本的隱元隆琦禪師創建,建寺時間是 1661年。隱元禪師原為大明國福州府福清縣黃檗山萬福寺之住持,受長崎方面唐人(華人)之邀請,於永曆八年 (1654年)東渡日本弘法,後因明朝覆滅,從此在日本定居下來,創立日本佛教之黄檗宗。

永曆八年,福建沿海仍由國姓爺鄭成功所控制。該年六月初三,隱元禪師到達中左所(廈門),六月二十一日出海,七月初五到達長崎。福建黃檗山曾被鄭軍控制,後來黃檗山寺方協助軍隊徵糧,雙方關係良好,於是鄭軍護送隱元禪師由黃檗山到中左所,接著隱元禪師便搭國姓爺的唐船至長崎。   

日本宇治萬福寺,既然是明末創建的中國式佛寺,當然現今所存的建築與神像,應該就屬於明朝風格,值得走一趟看看。

進了萬福寺總門後,接著便是三門(山門),此處是購票處,大人票價 500日幣。我知道許多台灣人很難接受日本佛寺或神社須購票進入,其實我覺得合理,所以將購票費當成香油錢捐獻須購票進入的寺廟一般都有庭園造景或文物要維護,需要固定收入來支持這些工作。  

走過三門後,首先遇到的是天王殿,內有彌勒佛(彌勒菩薩)、韋駄天(韋駄尊者)、四大天王。萬福寺這尊彌勒佛是中國風的布袋和尚造型,亦被列為京都的「都七福神」之布袋尊,相對的,像奈良藥師寺的彌勒菩薩造型就十分不同(應是唐朝風格)。彌勒佛背面處是站立的韋駄天,亦是中國風的造型,這兩尊佛看起來類似台灣和中國的造像,感覺非常親切,佇足於天王殿內讓我想起台南的法華寺。  

天王殿另一重點當然就是四大天王神像,此寺的四天王像看起來與日本其他地方不全相同,也異於台灣和中國的造像,或許可推測萬福寺四大天王就是明代的造像型式。不過,我暫查不到四天王像的作者與年代。

穿越天王殿後,看到的就是大雄寶殿,殿內主祀世尊釋迦牟尼佛,協祀有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大殿兩側供奉十八羅漢。這組十八羅漢像為寬文 3~4年 (1663~1664年)之木造作品,雕刻者為范道生。此外,萬福寺文華殿的韋駄尊者、伽藍堂的華光菩薩、開山堂的隱元禪師、禪堂的觀世音菩薩、祖師堂的達摩祖師、天王殿的彌勒佛均為范道生的作品。范道生在 1660年東渡至長崎,為當地中國佛寺雕刻佛像,後於 1662年應隱元禪師之邀,至萬福寺雕刻佛像。

萬福寺這組十八羅漢像,梵名與造型之對應,跟台灣的十八羅漢像有很大的出入。以「開心尊者」之神像造型為例,在萬福寺之梵名為「羅怙羅尊者」,在台灣的梵名則為「戍博迦尊者」,兩地完全不同,這問題實在值得學者進一步探究。根據前述,萬福寺十八羅漢像為范道生於 1663年(明末)左右的作品,而台灣最早的十八羅漢像應已是清領時期的作品了。

  
參考資料: 
[1] 〈宇治萬福寺〉, 官網.   
[2] 〈隱元隆琦禪師〉, wiki.  
[3] 林觀潮,《隱元隆琦禪師》,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0. 
[4] 仙石泰山、夢枕獏,《萬福寺》, 古寺巡礼-京都-第19卷, 2008.
[5] 〈范道生〉,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照片集:


[總門]


[總門處之說明牌]


[進總門後看到的全景圖]


[三門(山門)]


[三門處立牌告示: 不許葷酒入山門]


[進天王殿前的手水舍, 造型特殊]


[天王殿入口]


[天王殿: 彌勒佛(彌勒菩薩)]


[天王殿: 廣目天王]


[天王殿: 多聞天王]


[天王殿: 增長天王]


[天王殿: 持國天王]


[天王殿: 韋駄天(韋駄尊者)]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匾, 隱元題字]


[大雄寶殿內]



以下為十八羅漢: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