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9日

十八羅漢像


   
十八羅漢像     (劉晉奇. 2014.10.19.)


原佛經文獻並無「十八羅漢」之說,只有「十六羅漢」之記載,依唐朝玄奘大師譯之《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如下 (註1~2):

第一尊者:賓度羅跋囉惰闍
第二尊者:迦諾迦伐蹉
第三尊者:迦諾迦跋釐墮闍
第四尊者:蘇頻陀
第五尊者:諾距羅
第六尊者:跋陀羅
第七尊者:迦理迦
第八尊者:伐闍羅弗多羅
第九尊者:戍博迦
第十尊者:半託迦
第十一尊者:囉怙羅 (即羅睺羅)
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
第十三尊者:因揭陀
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
第十六尊者:注荼半託迦

至於今日所見之另兩位羅漢,則為清代乾隆皇帝訂定之 (註2):

第十七尊者:降龍尊者
第十八尊者:伏虎尊者

據學者考證 (註2~3),歷史上第一次在文字中出現「十八羅漢」之說,是在蘇軾的作品〈自海南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阿羅漢〉中,最後兩則贊詞題為「第十七慶友尊者」和「第十八賓頭盧尊者」,其他十六位羅漢名號均同於《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宋代高僧志磐認為「賓頭盧」即「賓度羅跋囉惰闍」,而「慶友」是《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原作者,兩位均不該列於羅漢中 (註2)。但後來乾隆採用其國師章嘉之說,認為降龍和伏虎兩尊者,分別為迦葉和慶友 (註2)。迦葉即釋迦牟尼佛的著名弟子。

台灣常見另一種十八羅漢名號,不用梵文譯音,較為平易近人,參自維基百科如下 (註4):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據說曾經降世於一凡人身上,該人就是濟公。
坐鹿羅漢:賓羅跋羅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
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隋閣,是一位托化緣的行者。
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過江似蜻蜓點水。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靜坐羅漢:諾距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魏晉南北朝的梁武帝,據說是其化身受難。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又有名稱為布袋和尚。
看門羅漢:注茶半托迦尊者,為人盡忠職守。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沉思羅漢:羅怙羅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馴象師。
歡喜羅漢:迦諾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
托塔羅漢:蘇頻陀,是佛陀所收最後一名弟子,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以論「耳根清淨」聞名,故稱挖耳羅漢。

以上的降龍和伏虎兩羅漢,分別為慶友和賓頭盧尊者,此仍採用蘇軾之說,不採乾隆看法。

台灣寺廟中的十八羅漢組成,各地有所變異,也未必依照佛典,例如常見的梁武尊者和進香尊者。許多羅漢組成是定於清代,或定於近代,大概就是入境隨俗的理念,由以上兩表去做取捨,這應可視為羅漢神像的台灣化或本土化吧。


(註):
[1]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http://ccbs.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20/T49n2030.pdf
[2] 李玉珉,〈羅漢畫、話羅漢 — 羅漢畫特展介紹〉,文章收錄於《佛陀形影》,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
[3] 郭錦鴻,〈十六羅漢與十八羅漢略考〉,《香港佛教》,596期。
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96/596_06.html
[4] 〈維基百科:十八羅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5%85%AB%E7%BD%97%E6%B1%89



以下照片,攝自台南府城開基天后祖廟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